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6月6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并發(fā)表重要講話。他強調,改革要堅持從具體問題抓起,著力提高改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,著眼于解決發(fā)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,把有利于穩(wěn)增長、調結構、防風險、惠民生的改革舉措往前排,聚焦、聚神、聚力抓落實,做到緊之又緊、細之又細、實之又實。
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副組長李克強、劉云山、張高麗出席會議。
會議審議了《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》和《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》,建議根據(jù)會議討論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報批實施。會議審議通過了《關于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》、《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》和《關于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方案》。會議還部署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。
習近平強調,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、完善司法責任制、健全司法人員職業(yè)保障、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(tǒng)一管理、設立知識產權法院,都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性、制度性措施。試點工作要在中央層面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導下進行,改革具體步驟和工作措施,鼓勵試點地方積極探索、總結經驗。中央有關部門要支持司法體制改革工作,幫助地方解決試點中遇到的難題,確保改革部署落到實處。試點地方的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司法體制改革的組織領導,細化試點實施方案,及時啟動工作,按照可復制、可推廣的要求,推動制度創(chuàng)新。
雙重意義:
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雙重意義
京華時報
為知識產權設立統(tǒng)一的法律環(huán)境,已是當務之急。既培養(yǎng)專才,又能避免地方行政的過度干預,知識產權法院才能既發(fā)揮保護知識產權推動中國創(chuàng)新,又推動司法改革的雙重意義。
6月6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,改革重拳迭出。其中,《關于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方案》作為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性、制度性措施之一,將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“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,健全技術創(chuàng)新激勵機制,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”的改革方向,變?yōu)閲覍用娴木唧w行動。
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現(xiàn)實針對性在于,一方面,在世界范圍內,中國已是知識產權的主要生產者和擁有者,2009年,中國成為世界商標第一大國,2011年,中國成為專利申請第一大國。但另一方面,圍繞知識產權的糾紛也成倍增長:2009年-2013年,全國地方法院審結的知識產權一審民事、行政、刑事案件就多達10萬件。另有統(tǒng)計顯示,2013年的知識產權糾紛案中,有近半涉外。其實,在公眾的日常經驗中,知識產權侵權的現(xiàn)象也非罕見。商標冒用、仿用,學術抄襲等事件,屢見不鮮。
知識產權保護落后于知識產權產出的危害性極大。知識產權不能得到有力保護的后果,是無論物質產品還是精神產品,均得不到合理估值,這不僅會抑制生產,而且會讓劣幣驅逐良幣成為市場的顯性規(guī)則,從而破壞社會的信用環(huán)境和基本秩序。
當下,中國已進入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均需轉型升級的新階段。轉型升級不僅需要資金的支持,更需要普遍的創(chuàng)新精神的激揚。如果不能讓知識產權發(fā)揮應有的作用,那么不僅創(chuàng)新這一前提條件無法具備,還會鼓勵資金等要素資源的錯配。
實際上,中國一直在持續(xù)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。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的懲處力度,專門設立知識產權審判庭,試點知識產權“三合一”審判等,都體現(xiàn)了制度上的努力。但實踐也表明,其中仍然存在不少漏洞。
比如,民事、行政、刑事的分類,有可能導致從事實認定到審判法度的不一致,而不同地區(qū)由于地方利益訴求不一,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和執(zhí)行也可能大相徑庭。寬對本地商品而嚴對外地產品,很可能是自然選擇。
為知識產權設立統(tǒng)一的法律環(huán)境,已是當務之急。因為,只有剛性的法律制度才能超越地方利益,統(tǒng)一司法標準,才能為知識產權保護設置最明確的標準,劃出界線。專門和相對獨立的司法審判體系,也是國際社會知識產權保護的通行經驗。
當然,知識產權保護具有專業(yè)性高的特征,因此,設立知識產權法院對于其組成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既培養(yǎng)專才,又能避免地方行政的過度干預,知識產權法院才能既發(fā)揮保護知識產權推動中國創(chuàng)新,又推動司法改革的雙重意義。(特約評論員徐立凡)
20年探索:
知識產權法院20年探索終見成果
東方早報
知識產權法院一條蜿蜒延20年的探索之路終于即將抵達終點。
昨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,審議通過《關于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方案》。就在5月13日,早報即在A8版整版報道《上海申請率先建知識產權法院》。
早在1993年,國內首個知識產權庭在北京市中級法院成立。
1994年,最高人民法院發(fā)布通知,指出知識產權案件較多的大中城市的中級人民法院及高級人民法院,可以設立知識產權審判庭。
最高法院則在1995年1月成立了知識產權審判辦公室。1996年成立知識產權庭,將原來分屬民庭和經濟庭管轄的全部知識產權案件統(tǒng)一由知識產權庭審理。
1996年,上海浦東法院成立的知識產權庭試行“三審合一”,即把涉及知識產權的民事、行政和刑事案件都納入知識產權庭審理范圍。但直到2008年,浦東知識產權法庭“三合一”的模式才在上海全面鋪開。
2002年,按照當年的司法改革思路,最高法院的知產庭被取消,改名為民三庭。
轉機出現(xiàn)在2008年,《國家知識產權戰(zhàn)略綱要》發(fā)布,提出“研究設置統(tǒng)一受理知識產權民事、行政和刑事案件的專門知識產權法庭”。一年后,最高法院批復同意多個法院開展“三合一”試點。
2009年3月29日,最高人民法院下發(fā)《關于貫徹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(zhàn)略若干問題的意見》。從此,全國的知識產權審判走向專業(yè)化,但并未涉及知識產權專門法院層面。
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,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。
繼2013年12月初,江蘇、廣東陸續(xù)傳來推進試點的消息后,今年年初北京、上海法院也相繼釋放申請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信號。(王卉)